艹字头的字有哪些包括宀字头的字有哪些的具体内容

新闻资讯 0 7

临近春节,包俊宜先生把他创作的一批书法新作让我欣赏,使我在新年伊始,受益艺术熏陶。

包俊宜先生乃书法名人,他入过什么展,得过什么奖,出过什么专集,任什么职务,被授予什么称号,作品被何馆收藏,相信业界人士比我还门清,轮不到我聒噪。反之,我若真在此再罗列一遍,恐怕人家也没兴趣看,陡增赘文。

俊宜先生与我,贵州大学七八级同学。都说“文如其人,画如其人”,我看书法才是真如其人。他书法新作里的篆书,特别是那些大篆,乍看造型原始稚拙,具有天然的生命亲和力;细究又显得平和自然,给人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感受。这不正是那个初识有点“执拗”“孩子气”,接触下来又感到满“通达”“大度”的俊宜先生的人设?

按艺术馆负责人郁文明所言,这批书法新作,是俊宜先生2021至2022两年创作中的精品。不敢说已达唐代书法家孙过庭《书谱》所言:“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的至臻境界,也足见几经挑选的代表作了。俊宜先生甲骨、篆、隶、行、草诸体兼善,篆书为甲。篆书是文字之源,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说:“颉有四目,仰观天象。因俪乌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仓颉造字,象形“乌龟之迹”,大约类似篆籀的滥觞。篆籀上承西周春秋金文,下启小篆,是非常接近自然界万物的形象现今留存的几个石墩子上,刻的《石鼓文》,似可以看作代表。

其实,在我看来,书法和写字,性质完全不同。写字如今谁不能写?无非写得好与不好。但字写得再好,也不能称之为书法。书法是一种艺术家有意识创作,书写的内容和形式,都反映了书法家对生活的感悟和胸襟。所以,明代书家项穆《书法雅言》才说:“心之所发,运之为字迹”。记不得是谁说过:“没有哲学,只有哲学家”,套用一下:“没有书法,只有书法家”。书法的技艺,下得苦功,总可把握,但书法家的感悟,则非其人其境,终无法授受。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艺术的绝妙佳作,有时即使作家本人,也难以重复。《兰亭序》为书法绝品,据说,王羲之第二天酒醒,自己想重写一遍,几经努力都不成功。显然,这不是因为王羲之的书法不好了,只是事过境迁,当时作《兰亭序》的那种心境和感悟,已再难找回。所以说,书法家才是书法的灵魂。今人从事书法创作,之所以难以有新的突破,关键是难有超越前人的文化修养和对社会的认知感悟,而不是书法技艺。诗曰: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技法再高,那么多书法大家在上,纵有李白的诗才,大约也会产生“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之感吧?

可相对篆书来说,似乎就不太一样了。尽管篆书作为文字出现很早,但历代书法家专攻的却不多。当年李斯作小篆《仓颉篇》,也只是秦“书同文”的范本,并非为后来所说的书法。本来,语言文字就是人们用于沟通思想的工具。“书同文”的小篆都不易于识别,更何况秦以前更繁杂的大篆?所以随着文字的发展,篆书就逐渐有点被冷落了。从唐代韩愈《石鼓歌》中的描述:“雨淋日灸野火燎,鬼物守护烦撝呵。”云云,也大致可以想见这种书体历经沧桑、岁月销蚀坎坷。篆籀书法的真正兴起,应该已是晚清的事了。明末清初,伴随大量文物的出土,金石学开始热起来。顾炎武、钱大昕等为代表的一批金石和碑学家,注意到出土器物上的铭文,造型古拙质朴,线条绮丽优美。作为书法艺术,有独特的韵味。特别是后来,书写工具也发展,长软的羊毫笔,生熟宣纸的运用,使篆书一下子在书法界异军突起。可以说,在的各种书体中,篆书不是在生活使用中,而是以纯艺术的方式跻身书法行列。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称学书秘诀为:“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集精专,形彰而势显。”清代陈介祺在其《习字诀》也说: “取法乎上,钟鼎篆隶,皆可为吾师。” 可见,“学书先学篆”,已成书法界共识。

展开全文

俊宜先生历来的篆书,很注重笔笔都有出处,字字皆有来源。看来他独甲篆籀,并非一时兴趣,而是对小学和古典文学艺术都有很深的理解。李叔同就认为,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来历,学篆书自然对许慎的《说文解字》以及各种注疏都要了解,有了这个功底,不管写什么书法,至少不会写错字。俊宜先生是学历史的,又集小学功夫与文学修养于一身,他选定篆书,“今归定作鸾坡客,笔底山川写不穷。”(臧鲁子《鹧鸪天》),也是看到其施展空间很大。今看俊宜先生书法新作,篆书技法纯熟自不待言,关键是他还能把自己对汉字的艺术认知和生活感悟,都很到位地表现出来。古人说“诗言志”,在我看来,其中蒋捷《虞美人•听雨》一帧,就很有点“书言志”的意味。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原词见《宋词三百首》。这是一阙著名的词,描写了在听雨瞬间,作者“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的人生感慨。全词从懵懂、孤凄到恬淡,抒发了一种淡淡的惆怅。该词为不少书法家所爱,但多用真、行、草书,以瘦金体一类纤细清丽书法作品传世,以为这才能贴合原词意境。但俊宜先生却霍然突破,以篆书录之,为作品更添了一种古雅的韵味。且看作品后面的款识:“壬寅仲夏筑大暑,夜凉风清,于夜灯下细研慢斟得此小品耳。”可见,此作断非“老夫聊发少年狂”,而确实是有感而作。我不懂书法,什么横鳞竖勒,什么藏锋涩势,技法方面不敢置喙。但窃以为,这幅作品至少有两个看点,试说出来与诸位分享。一是结字。作品中有两个“年”字,三个“听”字,三个“雨”字,各具特征。给人的感觉:第一个“年”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杨万里)的稚气;第二个则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苏轼)的成熟和力量了。第一个“听”字,“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黄庭坚)明显的懵懵懂懂,只听一半;第二个“听”字,那是“考括坟籍,博采群议。”(《魏书·刘芳传》)的姿势,比较张扬;到了第三个“听”字,已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的意象,明显地淡泊老成了。至于“雨”字,变化就更明显了。第一个显然还是“梨花一枝春带雨” (白居易);第二个已是:“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到了第三个,那更是“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怨谁”(李白)了。相同的字,各异的写法,给人以不同的感觉。其次是布局和行文的大小疏密。七列字的布局,开始紧凑,行文细密。有节奏地逐渐宽松。中间一个“星”字,造型别致,特色突出,颇具一种众星捧月的意象。所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使人顿觉眼前一亮,仿佛章法波澜陡起。行文以《散氏盘》那种金戈铁马起字,以《大盂鼎》那种虎踞龙蟠收尾。元代陶宗仪《辍耕录》云:“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 俊宜先生此书法又何其相似乃尔。

包俊宜书法《听雨》。

当然,以上只是我个人的感受。多义性是一副真正优秀的书法艺术作品特征,肯定见仁见智,各有不同的解读。但理解作品,离不开作者创作的现实背景,否则就会天马行空,漫无边界,成了网络弹幕。包俊宜先生此作创作于2022年盛夏,正逢疫情,作者在夜深人静中,正手捧《宋词三百首》,偶然翻到这首词。词句当然是早已烂熟于心,但此情此景,又感受到窗外清凉的夜风。坐在封闭的小屋,感受到自然的清新;一筹莫展的现实,历历在目的往事,人生仿佛于瞬间完成。此情此景,岂不正如李陵《答苏武书》所说:“嗟乎子卿,夫复何言”。如果你也会书法,你会干什么?

在我看来,文字一旦进入书法,就已经不再单纯是人们的思维工具,尤其是篆籀之类,而主要只是书法家的创作对象和审美产物。具体写的文字内容是什么,只是书法作品的注释,而这注释只对读者欣赏作品有参考意义。作者要写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感悟,首先就要挑选文字,或可叫选择创作题材。但“题材决定论”,似乎并不太被多数艺术家所认同。当然,题材对作品也是有制约,而且越是通俗的作品,题材的分量往往就显得越重,有时甚至会盖过书法本来的意味。

艹字头的字有哪些包括宀字头的字有哪些的具体内容

俊宜先生这批书法新作中,写的大多作品是篆书。读他的书法集,不能要求每个读者都精通汉字源流,重点还是在于自己的感受。要像一个蒙童,去感悟,去想象,而不在于纠结是否认识那些字。从这样返璞归真的维度,反复仔细推敲,才会越看越有味道,发现其中更多内在的奥妙。当然,能有多少收获,还在于个人的修养。

鲍贤能的题名。

俊宜先生的学长,也是书法同道中的佼佼者鲍贤能先生,还写下“烟云供养”几个字,为这批书法新作题名。“烟云供养”典源于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的意境,但完整成语还是来自明代陈继儒《泥古录》:“黄大痴九十而貌如童颜,米友仁八十余神明不衰,无疾而逝,盖画中烟云供养也。” 说黄公望、米友仁等书画家长寿,都是喜好书画的原因。所以,翰墨因缘,烟云供养,也成为后来书画家们追求的境界。鲍贤能先生用之给包俊宜先生新作题名,既是赞美学弟对书法艺术的追求,也是一种美好的祝福,再恰当不过了。有鲍贤能学长的加持,这批书法新作于高雅厚重之外,更是平添了一份情谊。

文/苑坪玉

艹字头的字有哪些包括宀字头的字有哪些的具体内容

视觉/实习生 农武笑

编辑/陆青剑

二审/赵相康

三审/黄蔚

相关推荐:

网友留言:

我要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