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我还能活多久用英语怎么说以及我还能活多久的分享

新闻资讯 0 12

  《当呼吸化为空气》[美]保罗·卡拉尼什 著浙江文艺出版社

热点我还能活多久用英语怎么说以及我还能活多久的分享

  保罗和他的爱妻爱女

  天才医生保罗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 孙珺

  全世界只有0.0012%的人在36岁就患上肺癌,可是,斯坦福大学天才医生、作家保罗·卡拉尼什(Paul Kalanithi)就是其中之一。他的著作《当呼吸化为空气》出版后即登上美国亚马逊总榜第一名,《纽约时报》非虚构类畅销榜第一名,英文版不到一年即畅销近100万册。只是,当你读到这本书时,他已经不在人世。著名主持人蔡康永说,如果觉得活得轻飘飘的,没有什么意义,那么这本书会像一个镇纸,令我们想起生命的重量。

  查出肺癌 遭遇陡然走低的生命

  这本书记录的是斯坦福大学医生、作家保罗·卡拉尼什与癌症抗争的生命感悟。《最好的告别》的作者、同样见惯生老病死、对人性有深刻洞察的阿图·葛文德医生如是评价:“令人心碎,亦极致美好。英年早逝的卡拉尼什的这部回忆录告诉我们,关于如何‘生存’,‘死亡’是最好的老师 。”

  1977年出生的保罗·卡拉尼什天资过人,勤奋有加,人生原本一路高走:在斯坦福大学获得英语文学和人体生物学双料学位,在剑桥大学获得医药哲学硕士学位,然后在耶鲁大学医学院继续深造。保罗认为,医生得具备深厚的同理心与人本主义价值的理念。医生除了看病,更重要的是“看人”。

  就在事业如日中天的35岁时,保罗忽然被诊断出患有第四期肺癌。在此之前,他即将获得斯坦福医学院外科教授职位并主持自己的研究室,此外,热爱生活的他还有个理财计划,未来一年收入会翻个六倍。

  肺癌令他的人生开始了另一个维度:他开始以医生和患者的双重身份,记录自己的余生,反思医疗与人性。

  网络上曾经疯转过保罗写的文章“How Long Have I Got Left”(《我还能活多久》),这位理性的医生一直从容地写自己在确诊肺癌之后对生命的思考。文末,却不免情绪流露:“I can’t go on.(我无法前行)”,但很快,他又接上一句:“I’ll go on.(我仍将前行)”。

  这就是保罗。他是一位训练有素的医生,深知等待他的结局。 人时已尽 爱与陪伴让生命坦然

  保罗医生的文章刊登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获得了全球读者关注。在查出肺癌后,家人、朋友的理解、支持和陪伴让他对生命的 思考愈发充沛着人性的美好。

  在确诊肺癌后,面对深爱的妻子,保罗说“我需要你”,妻子立即回应:“我永远不会离开你。”她用行动表明了对他的所有支持,陪他一起治疗,以及与他一起延展生命而非等死,比如,生下女儿卡迪。

  还有主治医生艾玛,她鼓励保罗重返医生的岗位,并且顺利拿到神经外科主治医生和教授的资格。

  还有他的父母、兄弟,给了他稳定的爱和陪伴。他们一起过节,照顾卡迪,共同讨论保罗的病情。

  两年后的2015年3月9日,保罗离开人世。他躺在曾经工作过的医院里,弥留之际,他说:“准备好了。”他的意思是:准备好撤除呼吸辅助设备,准备好去世了。

热点我还能活多久用英语怎么说以及我还能活多久的分享

  “保罗被安放进一个柳木棺椁,葬在圣克鲁斯山上一片田野的边缘,可以俯瞰太平洋和海岸线。”保罗去世后,家人把他患病期间的文字集结成这本《When Breath Becomes Air(当呼吸化为空气)》。他的妻子在后记里如是记述。

  《当呼吸化为空气》不仅记述了记录了保罗从懵懂的医学生,到为无助的病人进行专业的、高强度的手术,再到他直面死亡的过程,更表达了他对人性、生死、医疗的深沉思索,诚挚感人,哀而不伤。出版后感动了无数人,登上很多图书榜单的第一名,英文版不到一年畅销近100万册。

  保罗已逝,但关于那些对人性的思考,对生命的悲悯,对死亡的从容都还在,诚如顾城所写:

  我知道永逝降临,并不悲伤/松林中安放着我的愿望/下边有海,远看像水池/一点点跟我的是下午的阳光/人时已尽,人世很长/我在中间应当休息/走过的人说树枝低了/走过的人说树枝在长 对话

  编辑

  吴亮

  这样的书应该遇到更多的读者

  广州日报:出于什么原因选择引进出版这本书的呢?

  吴亮:对我来说,这是一本具有强烈吸引力的作品。我在意的不仅仅是某个人的经历和故事,而是书里对于诗意与庸常生活的思考,是书里提出的那些“问题”。它们不分国界、种族、性别、阶层,永远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和心里。保罗·卡拉尼希在这本书里记录的,不仅仅是一个病人和医生的经历,也是一个诗人,一个文学家,一个哲学家对生命的感悟。哪怕抛开本书的主题,保罗的文字本身仍然是有光芒的。他的文字,有着普通作家不具备的对生命的感受力,这也许跟他的医生身份有关。

  能在死之将至时,保持心灵与头脑的活力,依然能像一个有智慧的生物那样去思考,去梦想,这才是人类生命力的所在,也是这本书的生命力所在。我喜欢这个即将死去但仍然有梦的人。

  这本书有很多“看点”,既有中国读者关心的医患问题,也有励志的故事。对我而言,我希望自己能做到的,是遵循自己的内心,去做一本自己喜爱的书,让这样的书遇到更多读者。

  广州日报:在你眼里,保罗医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吴亮:保罗有很高的文学天赋,这种天赋不是每个人都有的,也不会随着一个人职业的变化而消失。他是一个在巨大的悲痛中,依然能保持幽默感的家伙。另外,我一直很喜欢医生出身的作家,这本书更是加深了我的这一感受。鲁迅、余华、渡边淳一、契诃夫、毛姆等,学医的经验,行医的阅历,都极深地影响到他们的写作。

  保罗是能与这些大作家比肩的医生。他曾经用简练的两句话,概括了对死亡的看法:“面对死亡时,科学知识只能提供一盎司的确定性:是的,你会死。可是,总有人想要满满一磅的确定性,而这却无法实现。”这让我想起学医出身的冯唐写给西医祖师爷希波克拉底的信里的一段话:“学了一阵儿医之后, 我基本明白了,医学从来就不是纯粹的科学,医学从来就应该是:To cure, sometimes. To alleviate, mor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偶尔治愈,常常缓解,总能安慰)。”

  保罗在重病之中,依然能重返手术台,我觉得这不是常人所能及的,至少我做不到。他是一个那么勇敢,那么有信念的人。

相关推荐:

网友留言:

我要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